如何让监督更有力、服务更精准?淇县西岗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今年年初以来,西岗镇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企业一线,听诉求解难题,以实干为笔,用创新作答,探索出一条“精准监督+全程服务”双轮驱动的崭新路径,有效破解项目落地梗阻,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精准把脉:直击项目“卡脖子”痛点
西岗镇的监督不是浮于表面的检查,而是带着“放大镜”深入企业肌理的真切关怀。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将履职阵地前移到车间厂房、项目工地。他们的目的明确: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发现最迫切的需求。在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某新能源企业的一次例行调研中,人大代表敏锐捕捉到项目推进的“隐痛”。原来,该项目因涉及新兴领域,立项审批环节需补充关键的技术安全性论证材料;同时,伴随产能规划的升级,厂区激增的用电需求远超原设计变压器的承载极限。双重“梗阻”叠加,项目几乎停滞,企业负责人眉头紧锁,焦虑万分。
闻令而动:零距离服务破梗阻
面对企业“等不起、慢不得”的迫切需求,西岗镇展现了高效务实的责任担当。针对新能源企业的困境,一场由镇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专题协调会迅速召开,还邀请了县发展改革委、电力公司、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与企业代表围坐一堂,进行了一场直面问题的“现场会诊”。会场气氛热烈而务实,部门负责人当场认领任务,明确解决路径与时限,让企业看到了破局的曙光。
西岗镇的创新不止于此。为确保每一个问题从“纸面”落到“地面”,还创新了“人大代表+村干部”专项跟踪服务小组模式。小组由熟悉政策的县镇人大代表与项目所在地的村“两委”干部共同组成,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定人定责、全程“贴身”服务。他们既是企业的“专属联络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诉求;更是扎根一线的“民情探测器”,第一时间感知项目推进中的细微波动,目标直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
全程督办:闭环管理铸就“西岗速度”
服务小组的职责远不止于联络。他们是强有力的监督员与协调员,构筑起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链条。小组建立了严格的常态化督办机制,坚持每周至少2次深入项目现场,或直接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实时跟踪进展,动态协调疏通堵点卡点。
在新能源项目的后续推进中,服务小组的“铁脚板”与“婆婆嘴”发挥了关键作用。代表们紧盯审批环节,协助企业高效补充完善材料,原本复杂的立项审批在一周内便获得上级批复。针对用电增容的硬骨头,小组协调电力、规划部门反复论证优化方案,推动棘手的用电增容规划调整在短短10个工作日内高效完成。通过强有力的跟踪问效,前期排查出的所有突出问题均在协调会后一个月内实现“清零”目标,创造了“西岗速度”。
成效卓著:双轮驱动打造营商新生态
西岗镇“监督+服务”双轮驱动的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调研民营企业5次,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土地、用工、融资、审批等各类实际问题18个,有效扫清了项目落地的障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成功打造了重点产业项目全流程、全时段精准服务的“西岗样板”。
这一模式生动诠释了基层人大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助推器”作用。监督的刚性确保了问题被看见、被重视;服务的柔性则保障了问题能解决、解决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在西岗,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效率,更是一种被尊重、被支持的温度。代表和干部们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困难,这种营商环境让我们投资更有信心,发展更有底气!”
西岗镇的探索,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履职经验。它有力证明,当监督的“利剑”精准指向发展梗阻,当服务的“暖流”持续滋养企业成长,“双轮驱动”便能释放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动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最坚实的根基。西岗镇的实践,正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