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淬炼强队伍 “网格”民主惠民生——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以干部建设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鹤壁人大
分享到: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征程中,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在鹤山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以“网格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忠诚、学习、担当、实干的 “四型干部” 队伍,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注入强劲动力,切实打通城市治理与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铸忠诚:把牢方向,当好政治坚定的“明白人”

    (一)发挥职能作用,彰显忠诚担当。人大代表团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代表团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代表团工作始终与党工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在鹤山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该团代表认真履行审议权、提案权等各项职权,围绕区域发展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向大会提出了10条涉及群众急难愁盼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高质量议案和建议,积极反映群众诉求,为民发声。

     (二)规范运行管理,践行忠诚使命。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窗口。中山路街道不断加强联络站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优化服务功能,将联络站建设成为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2025年上半年,街道定期组织代表和选民群众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6次、代表进站活动5次、议政会2次。

    二、强学习:精研业务,练就履职尽责的“硬本领”

    (一)精研深钻,筑牢法治根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将法律法规学习作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 “必修课”,聚焦“学法律、用法律、普法律”三位一体,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等9部核心法律法规为突破口,熟悉人大工作的规则和程序,做到依法行权、规范履职,系统性提升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思维融入履职全链条。强化普法担当,引导代表化身法治宣传员,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知行合一,拓展视野格局。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深刻认识到,唯有打破“闭门造车”的思维局限,跳出“本土经验”的认知框架,才能让代表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找准履职方向、创新工作方法。为此,街道人大工委积极组织三团代表参加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先后到山城区鹿楼街道火电厂社区、浚县伾山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黄河文化产业返乡创业孵化园憨刀工艺美术馆、孙炳良人大代表工作室进行走访观摩,在学习培训与实地观摩中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势,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履职动能,推动代表履职从“埋头干事”向“抬头看路、精准发力”升级。

    三、勇担当:善谋敢为,做好监督问效的“实干家”

    (一)激活党建服务动能,融合监督强根基。党建是引领各项工作的“根”与“魂”。将监督问效深度融入党建服务体系,是提升监督效能、确保方向正确的根本保障。中山路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监督岗”6个,亮身份、明职责、强监督。在监督岗旁设置“意见本”,供群众反映问题,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监督”。通过党建引领,将监督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使监督与服务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监督效能。

    (二)善用“联络站+专项小组”,精准监督出实效。结合当前工作需求,中山路街道代表积极加入区人大常委会设立的矛盾纠纷调解、公正司法、营商环境、安全环保等专项小组,2025年上半年参加调研视察4次。同时,与代表联络站高频互动,促进基层治理工作。依托代表联络站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破“听汇报、看材料”的传统模式,组织专项小组深入现场 “察实情”。2025年4月,联络站接到居民集中反映小区路灯不亮问题,安全环保专项小组代表迅速联合城建、物业、党员代表组成专项监督小组,通过现场勘察、协调部门、督促施工,最终促成辖区路灯成功启用,将“纸上监督”转化为群众家门口的“脚下坦途”。

    (三)深耕网格化管理,靠前监督防风险。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监督问效的前沿阵地。中山路街道积极开创“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监督格中显”的基层治理模式,促成基层网格20个,将人大代表编入网格,与辖区网格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等共同开展日常工作,既是信息员也是监督员。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2起,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问题隐患300余条,上门服务企业60余次,成功激活基层治理“感应末梢”。

    四、重实干:心系民需,架好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一)畅通民意渠道,建强履职阵地。联络站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居民共治新方式。采用“站内+站外”相结合方式,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依托,建立集学习教育、矛盾调处、居民议事为一体的社区工作室--“赵俊茹工作室”。同时,抓住群众喜欢在广场、凉亭、树荫下聊天的特点,把议事场所搬到法治广场长廊,构建“议事廊亭”。组织人大代表定期到走出去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共商共解难事,形成“共协商、同出力”的良性循环,让群众说事有渠道、议事接地气、办事更高效。

    (二)聚焦民生痛点,注重工作实效。联络站坚持以解决好辖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推动民生实事的落实。因辖区地理位置距中心城区较远,优质医疗资源 “触达难” 变成为了困扰居民的民生痛点。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街道联合鹤壁市人民医院、鹤煤总医院、姬家山卫生院开展了一系列 “家门口的义诊” 活动,将专业诊疗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活动中,中山路街道人大代表团积极调研,通过区人大、财政、民政、街道多次进站讨论,促成了全区第一家公益属性的社区老年人大食堂建成使用。2025年6月,辖区群众提出的增设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维修公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8件事均得到有效解决,真正让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中山路街道人大工委将持续深化“四型干部”队伍建设,将“忠诚、学习、担当、实干”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服务大局、依法履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新时代街道人大工作新局面,为推动中山路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贡献坚实的人大力量。(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通讯员 杨慧斌 编辑 王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