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灯亮了,心里也亮堂了!”山城西巷社区居民刘心莲大娘,望着新装上的感应灯,皱纹里都漾着笑意。这是鹤壁市山城区山城路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深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的生动注脚。
为深化提升“为人民履职、为山城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鹤壁市山城区人大常委会倡议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山城区山城路街道代表联络站持续发挥驻站20名人大代表主体作用,聚焦“两高四着力”,紧扣鹤壁市委“十个聚焦”工作部署,以山城区委“12361”总体布局为主线,积极探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路径和“人大+政法”“人大+信访”模式,创新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式,在山城西巷、胜利二巷、文化宫社区,用三个典型案例勾勒出基层治理的精细图景,凝聚基层高效能治理新合力。
走访听呼声,让老楼点亮“暖心灯”
作为鹤壁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山城路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代表联络站等平台,深化“三联三促”制度,通过“线上+线下”选民接待活动收集社情民意,构建“小站点、微治理、大成效”工作格局。
“我们这老楼没灯,晚上下楼跟摸瞎似的!”在山城西巷社区的“楼栋恳谈会”上,76岁的居民刘心莲大娘紧紧攥着人大代表李小彬的手,道出了心中的困扰。该社区37栋居民楼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筑,其中21栋楼没有楼道灯,12栋楼线路已老化。区人大代表李小彬用“民情台账”记下诉求后,三天内带队逐楼核查,绘制出《无灯楼栋分布图》。随即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同步联系电力部门设计线路改造方案,仅用22天,就为18栋楼装上感应灯,3栋楼完成线路翻新。“现在天黑上楼回家再也不用摸墙走了,人大代表把咱老人的难处真当事办!”家住5楼的李连合大爷摸着亮堂堂的楼道灯,眼里泛着泪光。这温暖的灯光,正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承诺的生动体现。
排查解民忧,充电桩撑起“安全伞”
“楼下车棚拉线充电太危险了!”胜利二巷社区居民向人大代表、山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俞博反映的问题,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该社区居民中,300多户有电动车,却仅有2个公共充电桩,飞线充电屡禁不止,曾经还发生过小型火情。开展大排查以来,王俞博带着社区干部逐户统计充电需求,分析问题根源后确定“新建+改建”方案:将闲置车棚改造成充电区,新增12个充电桩;在3处空地架设防雨充电棚,安装24个智能插座。施工期间,王俞博全程监督安全标准,协调物业加装监控系统,既宣传了安全用电政策,又拉近了与选民的感情。如今,居民扫码即可充电,充电桩使用率达90%,飞线充电现象彻底绝迹。“以前看电线跟看炸弹似的,现在终于能睡安稳觉了。”社区居民赵建国师傅的话,体现了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带来的实效。
化解聚民心,垃圾点变身“洁净角”
“这垃圾堆了半人高,夏天苍蝇能把人抬走!”文化宫社区居民联名反映的垃圾清运难题,是涉及多方责任的疑难问题,居民多次投诉却久拖未决。在“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工作中,人大代表黄秋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走访中了解情况后,向街道办事处反映群众诉求,街道办事处迅速启动调解机制。组织三方现场勘查,宣讲相关权责法规,厘清责任:崇德园游园开发商出资清理历史堆物,增配分类垃圾桶,环卫部门将清运频次从每日1次增至2次。调解后,黄秋林坚持动态跟踪,每周三现场检查整改进度,做深做实“后半篇文章”。一个月后,垃圾点铺设防滑地砖、加装遮阳棚、种上绿萝,彻底旧貌换新颜。“现在打开窗能闻见花香了!”居民张丽娜的笑容,印证了矛盾化解在诉前的成效,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基层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民情无小事,件件关民生。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责任感,凝聚广大人大代表的智慧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一线、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城路街道代表联络站负责人栗志表示,下一步将把“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融入代表履职全流程,通过“诉求收集—限时办理—回头看”闭环机制,让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得到妥善回应,让基层治理始终带着民生温度。 (通讯员:田志锋 贡金平 付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