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1)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2.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3.古往今来,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4.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5.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6.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7.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
3、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3.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维护宪法权威。
4.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
4、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中体现,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总括性、原则性、纲领性、方向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5、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作用,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6、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
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使宪法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7、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须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3.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
4.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
5.坚持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
6.坚持依法治网。
8、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
9、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
10、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
1.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2.在法治下推动改革。深化改革需要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作用,做到依法依规进行。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要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3.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要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荐。